2016年我校依托学科优势,聚焦乡村基础教育,积极参与“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及市、县级等教师培训工作。一是圆满完成了2015年跨年度项目:桂林市统筹的“国培计划”送教下乡第二阶段的项目组织实施工作。为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全州县、永福县、荔浦县及临桂区等项目县区的乡镇为当地幼儿教育、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等学科1300多名教师开展送教下乡培训;完成了2015年“国培计划”小学语文、小学品德与生活、初中历史与社会等3个学科教学团队置换脱产研修第四阶段的培训工作;完成了桂林市统筹的幼教国培项目,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我校共获批4个2016年广西“国培计划”项目的培训任务。包括乡村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子项目教学点教师培训及中小学教师培训团队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子项目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培训桂林、梧州、贺州、柳州等市32个县区的学员共208名。三是完成两期小学校长培训班,共培训学员148人。四是完成了恭城县1300多小学教师的全员培训。五是为钦州市灵山县举办了“教育均衡与学校内涵发展”研修班,培训教育局股室负责人、专职督学和部分中小学校长共计150人。六是完成了两期幼儿园园长任职资格班83人的培训;七是举办一期保育员岗位培训班。
一年来,我校各系积极探索教师培训的模式,创新教师培训路径,取得了成效、形成了特色。
一、多方合作,获协同发展共赢
我校积极主动与项目县教师发展中心、实践基地、网络机构加强联系,实现了资源共享、齐抓共管、多级联动、协同推进的教师培训工作格局,确保了教师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送教下乡,精准服务接地气
送教下乡选点在全州县白宝乡白宝中心小学、全州东山瑶族乡中心小学、永福县罗锦乡罗锦中心小学、龙胜县泗水瑶族乡泗水小学等边远农村学校。培训团队克服困难,真正做到“服务到村校、送教到课堂、支持到校本、指导到现场”。许多学员是第一次接触名师和专家,第一次参加这样高规格的培训,非常珍惜学习机会。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们表示,这样的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接地气。学员学得了,用得上,收获大。项目县的领导老师普遍认为我校的培训工作组织严谨、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桂林市教育局及教师培训中心对我校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团队、方案及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桂林日报》2016年5月17日对我校“国培计划”送教下乡进行了报道。
三、强化“反刍”,促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培训的集中研修阶段注重实践性培训。专家讲座的同时,重点采取技能训练、观摩体验、案例研磨等方式,要求学员听完每一场讲座后都要形成文字“反思”并在第二次上课前进行交流分享。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前反刍,对照反思,实践体验,学员们普遍感觉很有实效性。培训活动遵循“听一次、看一次、做一次、教一次”的路径使理论与实践形成了有机的整合。
四、高度融合,跟岗实践全方位
教师培训的跟岗实践阶段,让学员做到“四跟”:即跟课堂教学、跟校本研修、跟培训活动、跟教研活动。
跟课堂及校本教研,强化基于教学现场,采取跟岗培训和情景体验等培训方式。学员不但是听课,还积极参与校本教研,与导师一起磨课、议课,学员感觉收效大,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跟教研及培训,让学员观摩名师研究课和班级活动展示,参与教学研讨活动,与名校教师同课异构、同台评议,教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五、协同育人,培养培训一体化
我校教育系、中文系及外旅系按1∶2遴选了220名品学兼优的师范生到14个项目县91所小学顶岗实习,按1∶2遴选品学兼优的师范生到小学顶岗实习,既解决了参训教师的工学矛盾,也缩短师范生进入教师工作岗位的适应期。我校顶岗实习生得到了顶岗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参训国培学员除了互相交流学习外,还为我校在校师范生举办讲座,上模拟示范课、课例展示、磨课,参与师范生实践教学,开展教育教学心得交流,让在校师范生与基础教育的零距离接触,实现了协同育人、使教师培训反哺教师培养的良好效果。在职教师项目培训与在校师范生人才培养高度融合,成为了我校教师培训的一大亮点。